详情

石狮作家看永春(一)

八闽文学 1828阅读
■□後知後覺
■□後知後覺Lv.12楼主+关注
2022-08-13 16:31 来自永春



编者按:永春,一个美丽而神圣的地方,这里有乡愁树,这里有永春香,这里人才汇聚,看,山峰与海涛的交响,石狮作家来了


话说永春


|余泗水



在泉州地区,不特定所指某一县域概念时,常常把“安、永、德”笼统相提,这三个县共同特点都是山区县,经济一度比较落后。有时一些场合,信口说来,未免感觉有些许睥睨之意。殊不知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文。

永春,地处闽中偏南,以农业、手工业、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构成。置县一千多年来,弦歌不辍,生生不息。良相贤公,冠盖如云;鸿儒巨贾,灿若繁星。

晋水前庭、泉州后院的永春,尊师重教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。永春人对学优而仕的执念,有笃定的坚守和务实的践行。重视教育是政府与社会、家庭与个人都参与其中的一盘大棋局。这些年,永春的教育硕果累累,永春一中屡屡夺得高考好成绩,成为八闽县邑屈指可数的名校。有了重视教育这样的土壤,经过岁月的积累,自然而然地孕育出丰厚的人文景观。

探寻永春的教育传统,不妨从盛均说起。大家都知道欧阳詹是“温陵甲第”第一人,朱熹在一联对中有过高度的概括。而盛均,这位唐朝大中十一年考取进士、名震一时的先贤,开桃林场(桃源、永春置县前的建置)科甲之先。曾任广西昭州刺史,他的《桃林场记》是永春现存最早的文学著作。永春文庙两庑乡贤祠里奉祀的第一位乡贤就是盛均。清代永春县志、州志尚有记录其相关信息。在南安《诗山盛氏宗谱》中,也收录着一篇清末举人戴凤仪写的《唐昭州刺史乡贤盛平庵先生传》,提到:都人士慕先生风范,祀为永春第一乡贤,复建祠于州城教场下。洎万历甲寅忽遭冯夷,祠宇漂没,后复立祠于象山,名曰象卷,迄今尝祀犹以时焉。

戴凤仪所写的“州城教场下”和“象山”,如今已经是一个模糊的位置概念,更不用说盛均祠了。我们在追寻盛均踪迹中,一路走过,树木葱茏,野花芳媚,不知不觉来到盛均晚年归隐的毗蓝岩。守庙人如示家珍似的给我们拿出一面鼓,鼓的一面写着“甲第开先”,一面写着“广陵盛记”。据说从盛唐至今,盛氏后裔利用鼓这一载体进行家族信息的传递,只言片语,寻得来处,又标明人文高度。击鼓,约定俗成用于盛氏子孙隆重的祭祀场面。鼓槌点点,思绪悠悠,他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记录祖上的荣耀。这荣耀自大唐而来,气象不凡,穿越时空,连绵不绝,潜移默化激励后人,鞭策后人。或许文脉有所承续,盛均三世孙盛烈、七世孙盛奇均以文学显。七世孙还留下《毗蓝岩》诗句:别开洞壑翠微齐,萝薜云深路转迷,一榻繁阴炎扫午,六秋岩畔足幽栖。

盛氏文脉传承是一个家族文化乃至乡土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。自盛唐以来,永春文脉风声水起,绵绵长长。嘉靖年间,乡贤颜廷榘,任九江通判,九江人以白居易比之。年老辞归,著有:《匡庐唱和集》、《燕南寓稿》、《楚游草山堂近稿》、《丛桂堂集》及《杜律意笺》等。“桃陵公写字换蚵”的孝行故事家喻户晓。永邑后人在奎峰山建乡贤祠祀颜廷榘,尊称之为“桃陵公”。其书法、诗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永春人,成为当地口授心传的人文标杆。

乡贤祠,用以纪念当地名人名士,实行春秋两次公祭。祠祀乡贤,昭往开来。这样的载体,大量建造于明清时期。相关资料里没能找到永春乡贤祠里到底供奉了多少位像盛均、颜廷榘这样的乡贤。但当时以这种形式,记录历史人物春秋,这是何等庄重的人文盛事,这是见贤思齐!怎奈时过境迁,沧海桑田,一些乡贤祠毁于时局,无处可寻,古风难追,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。

值得欣慰的是,这几年,在永春大地上,林俊德纪念馆、余光中文学馆相继落成。当我们走进这片土地时,便能领略当地浓厚的乡土气息、人文气息,这何尝不是新形式的“乡贤祠”。就近现代来说,永春尊师重教蔚然成风,从永春大山走出去的人才中有军界的将军,有官场政声甚佳的高官,有科技界的领军人物,诸多建树,不胜枚举。林俊德就是一位杰出代表。这位从事核弹的科学家,在生命最后一刻,人们记忆深处将永远定格在那个画面,“把我扶起来,不然躺下后再也起不来了。”靠呼吸机供氧的他,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,还要完成重要资料的拷贝和移交工作。他成为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,经中央批准为全军十位挂像英模之一。

《乡愁》的作者、著名诗人余光中也来自永春。人们从《乡愁》里读懂游子的家国情怀,也从《乡愁》里注目永春,认识永春。

走进永春,你能感受到永春人崇尚教育的理念,不只是在学校、在课堂。巡礼永春民间信仰,也弥漫着重视教育浓浓的氛围。“魁星文化”作为永春的宗教信仰,不能不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。

宋乾道年间,颜应时、陈朴在石鼓奎峰山詹岩读书,并同登进士。颜应时认为奎峰山有灵气,萌生了供奉魁星公的心愿,便令民间巧匠雕成“魁星公”,供奉于詹岩。这些乡贤学有所成,功成名就,就是要寄希望于“文曲华世”、“光昌文运”,泽被后人。詹岩因供奉魁星而易名为魁星岩。

文曲星下凡的魁星公,似乎对于大山的孩子有着更贴近的示范效应。而由永春人濡养浸润的“魁星文化”也明显带有地域特色。魁星文化的首创者颜应时,就是一个学而优则仕的典范。而颜廷榘在魁星岩读书时,每天以地砖为笺,以清泉为墨,寒来暑往,终于练就一手好字,楷、行、草、隶、篆样样精通。魁星岩立有“文昌臺”碑刻,行笔稳健,苍劲古朴,就出自颜廷榘之手。奎峰山成为永春最富有文化底蕴的圣地灵山,魁星文化历经数百载的积淀传扬,内涵丰富。“景色第一”的奎峰本义,早已演变为“求学夺魁”的新内涵。

据说全国供奉魁星公的庙宇并不多见,永春人供奉魁星公是一种缘分,也是一次造化。到魁星岩拜谒魁星公,是永春乃至周边地区一个传统的行为自觉。开学季,家长们就会陆陆续续带着小孩子朝拜魁星公,正心静气,敬诚笃厚,行入泮礼。而每每到了中考季、高考季,一些毕业班家委会就会择日有组织地拿着当年中考、高考的人员名单、准考证号,到魁星岩拜魁星公,用这种方式给予考生一份加持。这是传统习俗,也是精神所寄。

永春是个多山的地方,灵山秀水出尘境。就像奎峰山一样,每个山头都充满灵性。或山顶、或山麓幽深静谧处,一座座宫庙道观应运而生,写满故事与传奇。唐时锦斗坐乌髻观音,宋时岵山出清水祖师、东平的武功祖师、蓬壶黄公祖师等等,坐化前皆有“济人利物、广种福田”的功德。这些信仰又转化成为永春人精神层面的一个个心灵教化之地。

如果说石鼓魁星岩是求学者神圣殿堂,那么被誉为“桃源甲刹”的蓬壶普济寺,则汇集着许多丰厚的人文。南宋理学家朱熹游览蓬壶山水后写下“千浔瀑布如飞练,一簇人烟似画图”诗句,这是对蓬壶山水的溢美之词。弘一法师多次到普济寺弘扬佛法,有一次杖锡来归,掩关静修,住寺后精舍,书门联:闭门思过,依教观心。那次在普济寺修行长达一年半,他在这里度过了六十岁生日。永春士林僧俗有求墨宝者众,均以佛号经偈作答。弘一法师的墨宝一时间在永春俯拾可得。

这个素有“闽南金字塔”的胜地,是省内唯一供奉炎帝的道场。据说千百年前,佛道两家同时看中这一风水宝地,于是便割袍为界,蓬山瞬间化为两峰,一个山头建造佛刹,一个山头筑道观。

正是由于永春有佛、道、儒等各种信仰,再加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好,因此这几年永春乡村游方兴未艾,热闹非凡,一些景点游人如织,摩肩接踵。

永春不愧是永春。春则云绕霞被,山花烂漫;夏则树蔚泉鸣,蝉鸣不绝;秋则山红涧碧,层林尽染;冬则苍松翠柏,生机盎然。岵山荔枝、东平紫李、前溪碧桃、桃城芦柑,这是大自然的馈赠。陈醋、漆篮、香道、茗茶、纸织画,又是这片土地上自然形成的一个独特的产业,成为永春人引以为自豪的地理标志。牛姆林、北溪文苑等项目,依托自然生态条件,稍加布置,便辟为自然保护、科普教育、生态教育、社会实践的基地,成为人们休闲、度假、旅游的目的地。

“四时多燠”,“永如春天”的永春,静等你来!眼牧闲云,心归空山;茶香一缕,山珍满席。如此,尓等便是神仙!



欢迎投稿,共话桃源。


消息来源丨永春作家

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~

感谢您的赏脸阅读

3
5
10
15
20

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

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

可能感兴趣

没有任何回帖,回复抢沙发~
城市通